科普

科普

识百草,话岐黄 | 【秋分篇】其奈江南夜,绵绵自此长

时间:2023-09-25 作者:  浏览数:

一、秋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九月二十三日前后。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中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道:“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二、秋分三候

(一)一候雷始收声: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暑气之终,寒意之始。

(二)二候蛰虫坯户:天气渐冷,蛰居小虫躲进穴中,用细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气侵入。
(三)三候水始涸:秋天气候干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水洼便处于干涸之中。

三、传统习俗

(一)祭月节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二)竖蛋

“秋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或秋分这一天,我国很多地方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选择一个“身量匀称”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竖放在桌上,失败者虽然多,成功者也不少,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三)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炒野苋菜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四)拜神

秋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秋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五)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六)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七)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1]

四、秋分养生
到了秋分节气,天气晴朗而降,地气清爽而升。 作为“昼夜相半”之时,人们在养生中也应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不可偏颇。

(一)饮食调节

秋季气候日渐干燥,阳气渐弱,阴气渐强,为了做到“阴平阳秘”,就要养收阳气以弥补不足。同时,“肺旺于秋”,秋季肺经当令,最适合养肺。因此,秋季养生,一要养收,二要养肺。秋季主“养收”,可适当进补,多食甘酸滋润的果蔬类,如黑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等,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但是切忌过量食甘酸之物,以免伤害脾胃。[2]

(二)起居作息调节

宜顺应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的原则,“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时节,人要像鸡一样,早卧早起。古人将鸡视为阳气鸟,认为它与阳气相同,代表了阳气的生发与收藏。早卧,能顺应阳气的收藏;早起,能顺应阳气的舒长,这样就能敛阳气,养身体。我国从古至今代代相传的一种养生方法,叫“秋冻”,就是说秋季要适当的把自己冻一冻,而且人们明确提出了“薄衣御寒”,讲“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秋季天气转凉时,不要过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这么做,可以让人体慢慢地适应寒冷,给身体一个反应过程,以免身体突然受凉生病。在此,给大家推荐一个“适秋凉”的好办法,即“冷水擦拭法”,每天早晨或晚上,起床之后和临睡之前,有意识地用冷水擦拭脑门、鼻子附近、耳朵、手腕、腕关节等部位,然后搓热双手,再将被冷水擦拭过的地方搓热,如此冷热交替,能帮助身体适应温度的变化,适应秋凉。[3]

(三)精神调节

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人们的情绪难免低落。这时,应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人在笑的同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清理呼吸道,使呼吸通畅。大家不妨多笑笑,以宣肺气。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神志安宁,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4]

(四)运动锻炼

坚持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特别是登山,可以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加肺活量,激发快乐和活力。[5]还可以练习导引术、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功法强身健体。

(五)养生食谱

1、甘蔗粥

配料:甘蔗汁800ml,高粱米200g。

做法:甘蔗洗净榨汁,高粱米淘洗干净,将甘蔗汁与高粱米通入锅中,再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成薄粥即可。

功效:补脾消食,清热生津。

2、海米炝竹笋

配料:竹笋400g,海米25g,料酒、盐、味精、高汤、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竹笋洗净,用刀背拍松,切成4cm长段,再切成一字条,放入沸水锅中焯去涩味,捞出过凉水。将油入锅烧至四成热,投入竹笋稍炸,捞出沥干油。锅内留少量底油,把竹笋、高汤加盐略烧,入味后出锅;再将炒锅放油,烧至五成熟,下海米烹入料酒、高汤少许,加味精,将竹笋倒入锅中翻炒均匀装盘即可。

功效:清热消痰,祛风排毒。

3、莲米银耳梨

配料:莲米20g,银耳10g,雪梨1个,冰糖适量。

做法:将莲米、银耳发开,洗净,雪梨去皮核,切片,同入锅中,加清水适量,同煮至莲米熟透,汤浓时服食。

功效:清热润燥,化痰止咳,适用于燥热咳嗽及秋燥的食养。

参考文献

[1]秋分传统习俗你知道多少[J].佚名.机电信息.2016

[2]阴平阳秘,秋分话养生[J].王雷.中华养生保健.2011

[3]秋分养生有讲究[J].湖南中医药杂志.2019(35)

[4]秋分掩耳侧倾养肺气[J].代金刚;张明亮.中医健康养生.2022

[5]二十四节气养生经(三)[J].刘婷婷.养生大世界.2006


上一条:杭州·亚运丨中国中医传统保健运动相关知识的科普(五)——六字诀

下一条:杭州·亚运丨中国中医传统保健运动相关知识的科普(四)——五禽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