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科普

识百草,话岐黄|【清明篇】清明时节雨纷

时间:2024-04-08 作者:博物馆办公室  浏览数:

《岁时百问》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恰逢清明时节,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吧。


一、清明三候


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古人认为,白桐花开的日子较其它花卉稍迟,然花开之时又恰逢清明,故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鴽。鴽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岁时百问》曰:“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道:“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1]



二、清明习俗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的一种形式,这种祭祀亦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一家老少在扫墓之余亦于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除了祭祀祖先和踏青之外,大家还会进行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所以人们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以防寒食冷餐伤身。同时这也寄托了古人的一些美好愿望,如人们认为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在家门口插柳可以避免虫疫;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以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除了这些风俗习惯之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美食。在我国北方,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融合进了清明节,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如冷饽饽和冷煎饼卷生苦菜等;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在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2]



三、清明与中医药


清明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能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及高血压,外用可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等;枝条与根皮能治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能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等;连其树皮外用还能治黄水疮。

清明菊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疏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春季阳气始生,万物生发,人体容易出现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等症候,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既可预防又可治疗。

鼠曲草又名鼠麴草,俗称田艾,其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以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四、清明养生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清明节气里的养生应顺从自然,抒发阳气,创造活力,符合清明之意。“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前后阴雨连绵,雨水过多,自然界湿度过大,易侵袭人体,闭阻气机,损害健康,中医称之“湿邪”。

湿邪致病,最易影响人体脾胃,再加之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人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缺乏体育锻炼,很多人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或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嗜睡、舌苔黄腻等表现,中医称之“湿邪中阻”。值此时节,人们应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宜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多食白扁豆、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白菜、冬瓜、莲藕、芡实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1.防寒保暖,以防风邪

“清明东南风,一穗打一捧”,清明风。即东南风,催动春季木气隐藏,助长夏季火气生长。而中医讲导致人体生病的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风为六淫之首”,这时应该遵循“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穿衣要“下厚上薄”,下身要保暖,以助养阳气。

2.作息提前,运动升阳

中医认为“动则升阳,静则养阴”。清明节气标志着白天延长,夜晚缩短,是阳光明媚,春气发生的季节。因此要注意起居,宜早睡早起,以迎阳气,走出室外,增加户外活动。可以打太极,散步,慢跑等等,但不宜剧烈活动,不宜出汗过多,及时补充水分。

3.清明养阳,重在养肝

在五行中,肝属木,与春相对应,主升发,在立春萌发生长,到清明时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就会损伤脾胃,出现脾胃虚弱的病证,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胁肋疼痛,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清明养肝应重在平肝气,养肝阴,去风热,排肝毒。在饮食上宜少酸多甘。

4.祛除湿气,预防邪病

清明时节雨纷纷,如果身体被水湿之邪气侵犯就会阻挡阳气的生发,轻者精神疲倦,食欲不佳,重者发热恶寒,四肢发冷等症状。这是阳气被湿邪阻碍不能升发到体外所致。所以清明祛湿、化湿、防湿、除湿,是预防疾病的关键要素。推荐食物:薏米、赤小豆、山药、茯苓等。

5.清明少吃“发物”

中医认为,体内肝气在清明之际达到最旺。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因此,在饮食方面,宜少吃发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3]


五、清明诗词


郊行即事

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阮郎归·西湖春暮

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4]


参考文献

1】日历网

2】网络中国节·清明|清明习俗,知多少?[2022-4-2]

3】清明节气与中医养生[2022-4-5]

4】10首清明诗词,落花飞絮,春意阑珊,最美人间四月天[2022-4-5]



上一条:识百草,话岐黄|【花药馨香】孤芳更清淑——百合

下一条:“三·一七”中医抗争中的浙江先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