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科普

立夏时至 迎夏有道

时间:2022-06-13 作者:博物馆办公室  浏览数:


立夏至

天地始交  万物并秀

作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标志着事物皆进入

欣荣生长的状态

夏始之日

其内涵习俗与养生又何如呢

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立夏的内涵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时令)的特定节令,它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为立夏。所谓“立”即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代表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开始与到来,合称“四立”。而关于夏的解释,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此处“假”即“大”,意指万物至立夏皆长大。[1]

传统习俗

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

根据立夏的节气特点,人们在各地举办的传统习俗活动也不尽相同。因立夏日后天气转热,民间常在此日服冷饮消暑与“吃蛋挂蛋”。俗话言:“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每年立夏之日,小孩子的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出现所谓“四肢无力、食欲减退”的“疰夏”症状。此外,立夏万物皆生,在这个时节有许多鲜嫩植株长出,故江浙一带常见有“见三新”的“尝新活动”,典型的“三新”有:樱桃、蚕豆和竹笋,也有因地制宜将其替换为青梅、麦子、豌豆之类。

有的地区还有在立夏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以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2]

立夏养生

起居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时节是夏三月的伊始,此日以后,人们应该要顺应气候变化,每天晚上睡觉时间可比春季稍晚些,以顺应阴气的不足;早上早点起床,以顺应阳气的充盈。

此外提倡午休,时间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明太医刘纯曰:“饭后小憩,以养精神。” 中医认为午时为阴阳交替之时,保证午休有助于调和阴阳。[3]而在立夏时节的后,较高的气温使人体血管扩张血液大量集中于体表,加之午饭后消化道的供血增多,因此大脑供血相对减少,人极易感到精神不振,困意频频。这时适当的午休调节,便是帮助我们“充电”的极佳方式~

饮食

《摄生消息论》有云:“夏三月属火,主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当夏饮食之味,以减苦增辛以养肺。”

中医提倡“春夏养阳”,即在春夏生发之际应当顺应阳气的升发。夏季人们容易贪凉,过食寒凉生冷或变质腐败食物而损伤脾胃阳气,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因此在夏之初的立夏,多食升阳之物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缓解以上脾胃不和的症状。

同时辛味多性温属阳,符合“春夏养阳”的要求。故立夏饮食当“省苦增辛”,少食味苦补心的食物,如苦瓜、苦菊、苍术、人参、陈皮等,增加味辛补肺的食物,如葱、姜、香菜、荠菜、胡椒等。

另外,立夏天气逐渐转热,饮食上当以清淡为原则,以蔬菜、瓜果、瘦肉为主,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宜清淡。[3]

运动

立夏以后,随着气温的升高,人们容易出汗,在高温下剧烈运动极易引起机体津液的耗伤。

因此在时间上,要避开如中午这般烈日当头的时间段,而尽量选择安静怡人的清晨或凉爽舒适的傍晚。

次,运动方式上,人们应该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慢节奏、舒缓的有氧运动。[5]选择的运动项目因人而异,青年人可选择跑步、游泳、打球、瑜伽、舞蹈等,老年人倾向于传统保健术,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八段锦、气功等。[3]

情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为蕃秀……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

立夏时节,气温升高,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此时我们更需要调整好精神情绪。因中医认为,夏季与心气相通。而心主神志,“神清意平,百节皆宁”,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更能够顺应夏时养生之道。[4]

遇到困难,切忌大悲大喜而损伤心身。可以通过听音乐、运动等自我放松方式来保持神清气和,达到急事不惊、烦事不争的平和心态。在平时的活、学习、工作中,静心投入,积极有为,充实愉悦自身,从而烦躁自消。


绿肥红瘦 风暖昼长

让我们一同

迎立夏  节养生

温和地走进这夏日

参考资料:

[1] 二十四节气立夏. 中国气象网 . [2021-3-31]

[2] 立夏习俗  . 24节气网 . [2014-4-28]

[3] 方雪, 王珊, 王永生等. 刍议中医治未病之夏季养生[J]. 国医论坛,2020,35(4):4.

[4] 王恒苍. 立夏养生先养心[J]. 养生月刊, 2017, 38(5):4.

[5] 王志华, 李彦知, 杨建宇. 杨建宇二十四节气养生歌赏析(六)——春分养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0(6):105-106.


上一条:昨夜玉盘沉大江,夜来忽梦荠麦香

下一条:谷雨篇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