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科普

清明时节雨纷纷

时间:2022-04-06 作者:博物馆办公室  浏览数:

《岁时百问》中写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恰逢清明时节,让我们一起了解下清明节的相关知识吧。

清明三候

中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桐,是指白桐花。意为清明来到,白桐花开。春来万物复苏,到清明时节,阳气更盛,各种各样的花竞相开放。古人认为,白桐花开的日子较其它花卉稍迟,然花开之时又清明,以此作为清明节到来的标志。

二候,田鼠化为,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了。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此语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虹就是彩虹,说明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道“三候,虹始见。虹,音洪,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习俗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的一种形式,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除了祭祀祖先和踏青之外,大家还会进行荡秋千、蹴鞠、放风筝、植树、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习俗,所以人们会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以防寒食冷餐伤身。。同时这也寄托了古人的一些美好愿望,如人们认为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在家门口插柳可以避免虫疫;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除了这些风俗习惯之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特色美食。在我国北方,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融合进了清明节,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如冷饽饽和冷煎饼卷生苦菜等;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

清明与中医药

清明节与中医药文化也紧密相连。在中药材方面,有清明柳和清明菊等。清明柳是一味极好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的功效。其叶能治慢性气管炎、尿道炎、膀胱炎及高血压,外用可治关节肿痛、痈疽肿毒等;枝条与根皮能治关节炎,外用治烧烫伤;须根能治风湿拘挛筋骨疼痛等;连其树皮外用还能治黄水疮。清明菊是一种开在清明时节的野菊花,具有肝明目、清热解毒的药用,还能治疗疔疮痈肿、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等病症。春季阳气始生,万物生发,人体容易出现肝火旺盛,肝阳上亢等症候,用清明菊泡水代茶饮可预防又可治疗。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前后阴雨连绵雨水过多,自然界湿度过大,易侵袭人体,闭阻气机,损害健康,中医称之“湿邪”。湿邪致病最易影响人体脾胃,加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作息不规律,人体长时间处于疲劳状态,缺乏体育锻炼,很多人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症状,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嗜睡、舌苔黄腻等表现,中医称“湿邪中阻”,值此时节,人们应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潮湿环境,宜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生冷瓜果,多食扁豆、山药、仁、赤小豆、白菜、瓜、莲藕、芡实等有助于健脾利湿的食物



上一条:谷雨篇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

下一条:调好心情不求人,教你简易3招

关闭